通缩了?_全球今热点
2023-04-18 06:15:57来源:财经下午茶

通胀、通缩不是重点

老百姓每天的生活感受才是最真实的

最近财经舆论界有两种声音正碰撞:(1)我国的通缩已经显性化;(2)经济正在回暖并未通缩。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谦地认为,我既不是某头部基金的首席经济学家,也不是财经界资深的媒体人,若想要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讲清楚到底是否通缩,似乎总会带着一些主观的想法,未必100%准确。

但转念又一想,通缩这个话题确实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未来发展,作为一个老百姓,这几个月的生活中,我感受到经济运行上的最新态势:

——上海各商业中心的人流显著回升。

——身边已经或想要出国旅游的朋友人数急速上升。

——机票、动车票以及宾馆的价格并未出现回落,有些甚至高于2021年。

撇开过多的“财经专有名词堆积感”和“学术味道”,从一个底层观察者角度来谈谈我对通缩的看法。

首先说观点:隔壁老邢认为我国经济目前并未出现真正的通货紧缩。

依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萨缪尔森的表述,通货紧缩就是价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

以国家统计局最新的数据,3月份,我国CPI同比上涨0.7%,涨幅较上月收窄0.3个百分点,创2021年10月以来最低,3月份我国CPI环比下降0.3%,但降幅已经比2月份收窄了0.2个百分点;PPI同比下降2.5%,降幅连续三个月扩大,环比持平。

CPI主要体现老百姓消费价格的变化,而PPI则代表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经济指标,体现了产业界的价格。

如果单以这个两个“标题数据”判断,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似乎正处于通缩的大门口。但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要真正理解通缩的内涵,我们还需要看三个方面的情况,它们分别是物价、货币供应,以及经济增长。

通缩并不是当前的重点

先来说CPI。分明细来说,食品价格环比下降1.4%,非食品价格持平;消费品价格下降0.5%,服务价格上涨0.1%。

3月份,食品烟酒类价格环比下降0.9%,影响CPI下降约0.26个百分点,是最大的“通缩因素”。

其中,鲜菜价格环比下降幅度最高7.2%,影响整体CPI下降约0.17个百分点;其次,畜肉类价格下降影响排在第二(2.4%),影响CPI下降约0.08个百分点。

这里面最主要的还是猪肉价格的下降(4.2%),猪肉价格影响CPI环比降幅约0.06个百分点。

此外,水产品价格环比下降0.8%,影响CPI下降约0.02个百分点;鲜果价格环比上涨0.4%,影响CPI上涨约0.01个百分点。

除了食品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以外,生活用品及服务(0.5%)、交通通信(0.4%)、教育文化娱乐(0.1%)的价格也出现了环比下降,但幅度并不显著。

CPI明细中也有环比持平或者上涨的类目,其他用品及服务上涨0.8%;衣着上涨0.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0.1%;居住价格环比持平。

如果用一句话总结,三月份CPI出现环比下降最大的因素在食品上。也就是说,除了食品以外,三月份老百姓在日常“衣住行玩”上的花销并没有明显的下降甚至还有所提高。

这从一个侧面似乎能证明物价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下跌。

我作出这一判断的理由主要基于一个经济参数: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2022年,全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达到30.5%,而北京、上海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则在22%~26%之间。当食品支出占居民总支出的比例已经不足三成,北上广深居民更低的前提下,消费者对物价水平的感受绝对不会以食品(主要是猪肉价格)为主。

这似乎也能解答我在上文日常生活中的那些观察,各大商场和各种服务的价格还是很贵,旅游、交通、租金的价格没有大幅度降低。

再来说PPI。我们看到虽然三月份同比下降了2.5%,但环比是持平的。这个环比数据从去年五月份开始其实是单月比较好的一个数据了。

从同比变化的明细来看,生产资料价格下降3.4%,影响总水平下降约2.65个百分点,幅度最大;而生活资料价格反而是上涨了0.9%。

生产资料包含工业和产业的价格,紧密涉及到采掘、原材料、加工等领域;而生活资料主要包含食品、衣着、日常消费品和耐用消费品。

所以区分来看,大致上可以得出三月份那些涉及产业界的产品价格主要导致了整体PPI的下降,而涉及民生消费品行业的价格是增长的。

产业价格的同比下降和石油价格、大宗商品价格以及国外需求有紧密联系。各位一定记得去年三月时候,由于俄乌冲突的影响,世界大宗商品特别是石油价格突然暴涨,这种国际突发事件所造成的高基数效应对今年三月的同比下降有一定的作用。

当前欧美等地的经济景气也比较差,西方海外订单的滑落也是另一个关键因素。

能够进一步说明我国并没有处于通缩旋涡中的证据还在于3月份的PMI数据上。

国家统计局3月3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3月制造业PMI录得51.9,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但落在荣枯线上方;服务业PMI较上月提升1.3个百分点至56.9,综合PMI产出指数上升0.6个百分点至57,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中国企业生产经营总体情况继续好转。

据财新,2023年3月财新中国通用服务业经营活动指数(服务业PMI)录得57.8,较前月上升2.8个百分点,创下28个月以来新高,连续三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除了价格以外,货币供应情况也能直接体现通缩或者通胀的趋势。

据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最新的报告,2023年第一季度,我国社会融资规模14.5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多增2.47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10.6万亿元,同比多增2.26万亿元。

2023年3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67.81万亿元,同比增长5.1%;广义货币(M2)余额281.46万亿元,同比增长 12.7%。

该报告指出,在疫情影响消退,春节后国内经济正全面恢复,国内货币政策环境较为宽松,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配套融资加快投放和降准等政策支持下,信贷规模大幅多增,同时较强的信贷派生能力以及财政前置的发力共同支撑M2同比增速大幅走高。

学术上对通货紧缩的评判标准之一就是基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是否减少了。当前的M2同比是较大幅度增长的,可以有力地支撑经济的活跃度。

最后,要判定是否处于通货紧缩,经济是否处于衰退或者停滞也是重要参考因素之一。

据国家统计局3月份发布的数据,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5%,实现由降转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7067亿元,同比增长3.5%;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3577亿元,同比增长5.5%。

总体上看,1-2月份,国内生产需求明显改善,市场预期加快好转,经济运行呈现企稳回升态势。

再看外贸数据,据海关总署,以美元计,3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4.8%,前值下降6.8%;进口同比下降1.4%,前值下降10.2%;贸易顺差881.9亿美元,前值1168.8亿美元。全部大幅好于预期。

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当前看三者的数据都体现出明显的企稳态势,这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今年1月的短期展望产生了回声:今年中国GDP的增速将达到5.2%,相较2022年大幅提高2个百分点。

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全世界经济正面临放缓的可能。IMF最新的基线预测显示,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滑至2.8%,其中发达经济体的增速将尤其放缓至1.3%。

尾声

不管数据如何,我们老百姓每天生活的感受才是最真实的。读完这篇文章后,各位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大家觉得近几个月的物价是贵了还是跌了呢?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研究和学习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标签:

最后一页
全球头条:摔角动态JBL采访Stone Cold

精彩推荐

资讯News

  • 聚焦Policy